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万亿级的市场上,国内创新械企的“黄金时代”来了?

时间:2022-11-26 5:54:05点击:

资本市场上,春风吹到了医疗器械行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医疗器械板块也迎来上市热潮,一批医疗设备、医疗耗材等细分领域的龙头纷纷踏上了IPO之路。此前,“高端医学影像龙头”联影医疗登陆科创板,上市当日股价大涨65%,市值突破1500亿元。今年9月,华大智造于科创板上市,当日收盘市值达413亿元,收获了第二个上市公司的华大系掌舵人汪健也借此身家大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器械的 选用会越来越先进,其产品结构会不断调整,功能更加多样化,市场容量会不断扩大。
深圳医博会 医疗器械博览会


一、医疗器械或将持续受益



从二十大报告看医疗器械蕴藏的机遇:



一方面,医疗新基建是国家医疗系统建设的大趋势,医疗专项工程、医疗设备、医疗信息化等相关企业也将相继受益;同时,后疫情时代,全球加强公共卫生建设,顺应医疗新基建浪潮,医用工程建设以及相关科室配套的医疗设备将持续放量,也为国内医疗器械产品出海提供发展机遇,医疗器械行业国际化进程持续加速。



另一方面,政策因素也将提高医疗器械国产化需求,如国家鼓励优先采购国产设备、带量采购降低高品质国产产品的准入壁垒,DRGs/DIP对医院的成本管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财政贴息贷款更新改造医疗设备,全国数千亿级医疗设备更新改造需求即将释放,医疗器械行业将持续市场需求的高景气时期。



二、医械万亿蓝海,迎来黄金时代



2020年疫情出现后,国内各地面临普遍医疗资源不足、医疗资源质量不高和医疗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的医疗短板。如何补齐短板、避免医疗资源挤兑,成了“头等大事”。因此,自2020年开始,以大型公立医院扩容为主导的医疗新基建浪潮,不断涌起。



据国泰君安证券统计的数据显示,2020-2021年,国内新建、改扩医院的立项数量分别为425项和612项,分别同比增长73%、44%。



东方证券认为,医院建设分为六个步骤,在完成大楼规划设计、土建工程、装饰装修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医疗专项工程之后,将进入医疗设备的后续采购与安装阶段。据医疗器械经销商联盟统计,从2021年以来部分汇总的全国新建医院项目看,大多数预计完工的时间在2022年至2025年之间。也就是说,对于医疗器械行业,医疗新基建的红利期正在到来,并且很大程度会持续3年时间。



在2021年年报中,国产器械龙头迈瑞医疗透露,随着医疗新基建的开展,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将迎来长期扩容,对公司三大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拉动作用。理邦仪器也在去年年报中表示,会将国内基层医疗作为公司心电产品未来的目标渠道。



对于国内医疗器械企业来说,这是巨大的考验,同时也是珍贵的发展机遇。



面临巨大需求,低端医疗设备成为率先受益的行业。数据显示,2010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体产值突破了1000亿元,跃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超级市场;2011年全年,国内医疗器械市场总体产值达到了1354.1亿元,特别是某些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国内产量以及产值甚至成为世界第一。包括威高骨科、康莱德、蓝帆医疗、三鑫医疗、江西洪达等企业崛起,取代海外巨头,拿下了国内中低端医疗设备市场的大多数份额,并提升了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



截至2011年底,国内医疗器械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有近900家,大型企业虽然不到2%,但是,中型企业有148家,小型企业高达近700家,规模以下企业更是不计其数。



多年之后,“医疗新基建”为医疗器械行业再度带来发展的动力。行业内预测,在国内市场上,这将会给医疗器械行业带来高达1000亿元规模的市场需求,并且预测在2025年之前都会持续释放行业红利。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7341亿元,同比增长18.3%。预计未来5年内,医疗器械领域的市场规模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至2023年将突破万亿元。



三、高端化,难啃的“硬骨头”



医疗器械发展虽然迎来黄金期,但这个巨大的市场“蛋糕”仍然群雄环伺,国产医疗器械企业,也必须不断自我提升,以把握机会。



当下一直困扰着国产医疗器械公司的问题是,如何实现在高端化市场的突围。



高端化医疗器械还是国外品牌占主导,高端产品的进口依赖性依然存在;部分核心部件、高端产品实现了国产化,但仍然任重道远;国内年销售额过百亿元的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多,龙头企业自身的经济、技术实力等与国外巨头还有一定的差距;国际化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全球竞争力。



与国外医械企业相比,国内企业的差距不算小。作为“国产高端医疗影像设备第一股”,联影医疗的业绩动力依然是中低端产品,在占有率第一的MR市场中,其销售的产品以中低端的1.5T产品为主,而在更加高端的3.0T市场中,联影医疗的市场份额只有17.1%,仅排到第四名。类似的情况还发生在CT市场中,联影在64排以上的高端市场中同样仅能排到第四。



被垄断的不仅是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甚至在上游核心元器件环节,我国企业也依然面临被外企“卡脖子”的情况。目前,联影医疗虽然已经能够自供磁体、射频、谱仪、探测器等多种元器件,但CT设备的核心元器件球管、MR设备的核心耗材液氦、XR设备的核心元器件X射线管等依然需要外购。



相比之下,上述核心元器件,飞利浦、西门子、GE医疗等巨头均是自供为主。医疗器械‘高端化’的发展,除了依托于政策、市场、资金等因素外,复合型、综合型的技术是其发展的核心,医疗器械高端化的巨头公司,例如GE、西门子、飞利浦等,都是具备复合型、综合型的技术的公司。



可以看到,“近10年来,国内龙头企业的中高端产品实现了初步进口替代或技术性能赶超,目前还处于发展的转折点,随着利好政策、技术的进步等有利因素,未来5年会有初步的成果展现,未来10年成果会更显著。”

深圳国际医疗器械展览会 深圳医疗展

四、入局企业都有哪些?



迪瑞医疗:国内领先的医疗检验仪器及配套试剂试纸制造商。IVD尿液检验领域龙头,拥有尿液分析、尿有形成分分析、血细胞分析仪器和试剂,另外包括妇科分泌物分析仪器和试剂;17年医疗器械收入8.65亿,占比99.6%。



戴维医疗:公司被国家工信部认定为“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企业”。公司是国内同行业首批通过CMDC认证、CE认证的企业之一,多项产品在国内外展会获奖,国内婴儿保育设备行业龙头,主要产品包括婴儿培养箱、婴儿辐射保暖台、新生儿黄疸治疗设备等三大系列;17年医疗器械收入3亿,占比98.66%。



普门科技:公司致力于体外诊断设备、康复治疗设备、家用医疗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公司获得了国务院颁发的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是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第一家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企业。公司是一家研发驱动型的医疗器械企业,设立以来专注于治疗与康复解决方案和体外诊断产品线的开发及技术创新,目前主营业务为治疗与康复产品、体外诊断设备及配套试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海尔生物;公司主营业务为生物医疗低温存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基于物联网转型的生物科技综合解决方案服务商。自突破生物医疗低温技术并打破国外垄断以来,公司获得行业内唯一国家科技进步奖。



大博医疗;国内骨科植入类医用耗材龙头,创伤类植入耗材市占率国产品牌第一。产品包括骨科创伤类植入耗材、脊柱类植入耗材及神经外科类植入耗材,其中创伤类植入耗材的市场份额排名第四;17年医疗器械收入5.94亿,占比100%。



福瑞股份:国内肝病诊治领域龙头企业,拥有肝病全产业链医疗服务平台,主要诊断产品为 Fibroscan系列肝纤维化诊断仪器,是全球第一款无创肝纤维化检测设备;持有法国 Median13.01%股权,其为高端肿瘤影像软件提供商;17年医疗器械收入4.94亿,占比58.09%。



心脉医疗:公司已发展成我国主动脉血管介入医疗器械的龙头企业,主营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介入医疗器械,产品已销售至国内700多家医院。18年公司在我国主动脉血管介入医疗器械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美敦力,国产品牌中市场份额排名第一。

深圳医疗展览会
来源:贤集网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又一风口!2000亿贴息贷款来袭,医疗设备企业集体沸腾!

下一篇:基因测序、手术机器人…高端器械的“卡脖子”难题如何突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