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媒体中心 >> 行业新闻 >> 浏览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提速扩面”,企业该如何顺势而为?

时间:2023-2-22 8:57:34点击:

拟中选企业152家,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84%,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



2022年9月9日,《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公告(第1号)》发布,国家组织冠脉支架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采购拉开序幕,共有3696家医疗机构参与报量,比上一轮增加了1288家;首年采购需求总量约为186.5万个,较上一轮的需求量增加约53万个。此次冠脉支架接续采购为高值医用耗材国家集采的首次续约,探索了适用于集采协议期满后接续的采购规则,为地方集采到期后的接续工作打造了“国家模板”。



联盟集采:“电生理”再加码,“种植牙”首纳入



众成数科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共开展14次高值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采,涵盖心脏起搏器类、人工晶体类、骨科创伤类等13种高值医用耗材品类。



“延续”“创新”,是2022年高值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采的关键词。人工晶体、骨科耗材、冠脉介入类等2021年集采热门品种在2022年省际联盟集采中得以延续,但覆盖区域及集采频次均较2021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2022年省际联盟也在不断探索新领域集采模式,口腔正畸托槽、口腔种植体系统等口腔耗材首次纳入集采范围。此外,血液透析类、心脏介入电生理类、人工耳蜗等高值医用耗材品类也在2022年进行首次省际联盟集采。



从高值医用耗材省际联盟集采覆盖范围来看,口腔种植体系统、心脏介入电生理类及弹簧圈覆盖地区数量位列前三。



据了解,在消费医疗领域,被集采的产品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临床用量大;第二,毛利率高,有价格下降的空间;第三,市场竞争充分,以便调动企业参与集采的积极性。像种植牙、正畸耗材和OK镜等相关产品的生产厂家竞争激烈,且存在未纳入医保范畴的高毛利热门消费医疗产品价格虚高的情况。



从目前的情况看,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可以挤出流通环节不合理的价格水分,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提高产品的渗透率,同时大大降低采购成本。例如,在国家组织的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中,按约定采购量计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费用260亿元。



二、行业分化加速 集采倒逼企业创新



高值医用耗材集采不仅加速了“国产替代”进程,而且还加剧了行业分化。据了解,在集采中,头部国内企业不仅在产品价格上占据优势,在产能以及供货能力方面同样具备优势,这导致中小企业难以与头部企业抗衡。随着集采的“提速扩面”,这些规模小、创新能力差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致使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除了加剧行业分化外,集采也在倒逼企业创新。由于不少高值医用耗材的中标价降幅很大,对国内企业的业绩造成了一定的短期压力,不少企业已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以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目前相关企业研发的方向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材料包括可吸收、可降解材料;新技术主要指核心零部件或关键技术方面的突破,例如3D打印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等;还有企业专注于服务和疾病的解决方案,包括术前规划、术中导航、术后康复,其中手术机器人、手术导航系统、康复医疗器械等成为热门赛道。如果企业能在上述领域有所突破,不仅能为自身建立起坚实的壁垒,而且还能更好地促进行业发展。



对于企业而言,随着高值医用耗材集采的“提速扩面”,依靠高额营销费用获取市场,生产同质化产品就能“躺赚”的日子已一去不复返,未来企业要想脱颖而出,还需更加努力,坚定地走产品创新、品类扩充之路。



三、未来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研发难,但销售不再困难。



我国高端医疗器械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在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开展前,不少企业已突破进口产品垄断的技术壁垒获得产品上市,但未改变医疗器械研发难、销售难的局面。开展高值医用耗材集采后,这一局面逐渐被改变。



以乐普医疗为例,2020年底,广东等七省(区)联盟开展冠脉药物球囊集采,乐普医疗的药物球囊首年70%预采购量仅为个位数,排名倒数第一;2021年,其药物球囊在七省(区)联盟的全年使用量达到近2万个,位居各品牌第一。各联盟集采公告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乐普医疗的药物球囊在全国各省份集采中均中选,平均中选价格6285元,未低于原出厂价。经历集采后的乐普医疗已然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第二,国产替代进口速度进一步加快。



截至2022年底,我国骨科耗材集采基本落地。长期以来,我国骨科耗材市场被跨国企业垄断,其中人工关节的国产化率较低,在开展国家集采前仅有30%左右,但从集采A组中选采购额结果来看,爱康超越捷迈邦美排名第二,春立排名第四,与进口厂商一起跻身人工关节头部企业。



相较于人工关节类耗材,脊柱类耗材的市场竞争格局更为复杂,国产化率不足50%,跨国品牌种类繁多,国产品牌面临更激烈的竞争。2022年9月27日,天津市医药采购中心公示了国家组织骨科脊柱类耗材集采拟中选结果,国内多家品牌产品位列需求榜首,收获颇丰。



第三,本土医疗器械企业迎来蜕变。



我国高值医用耗材上市企业主营品种主要为心血管介入类和骨科类耗材,与我国实行国家级集采的品类相同。



从二级市场的反应来看,集采给医疗器械企业乃至整个行业带来较大影响,高值耗材类企业不再只能“谈研发讲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不断提高对自身硬实力的要求,研发能力、产品质量、成本控制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在集采的影响下,众多上市企业摘掉了“高估值低营收”的帽子,已然成长为有产品、有市场、有营收、有前景的企业。



第四,名利双收,未来可期。



人工关节、脊柱、药物球囊等覆盖面广、市场空间大的高值医用耗材,集采降价幅度普遍较为温和,中选价格与企业原出厂价格相差无几。



在集采的影响下,一方面,本土企业抢占跨国企业市场份额,提高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相关产品的销售成本直线下降,企业利润空间提升,从而有更多精力投入产品研发,助力国产品牌顺利突围。但这只是起点,在全球范围内,国产品牌出口空白仍待填补,面对广阔的海外市场,谁能率先突破技术瓶颈,打开海外市场大门,值得期待。



文章来源: 中国商报,中国医药报,东方医疗器械网

上一篇:2023年全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下一篇:报告: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已跃居全球第二位

返回顶部